钱报网:夺得千峰翠色来——记中国名瓷大师叶宏明教授

发布日期:2014-09-18 点击数:
作者:xxbgs |编辑:

核心提示: 我见青瓷多妩媚!最欣赏青瓷,与瓷打个半个多世纪交道的叶宏明虽已至古稀之年,但仍在为瓷操心。叶老说,对陶瓷制品来说,瓷质是它的躯体,艺术是它的灵魂,二者缺一,就没有生命力。他在浙江树人大学成立了陶瓷研究所,希望培养更多的陶瓷人才,普及陶瓷文化,让艺术瓷日用化,让日用瓷艺术化,让更多的人懂得瓷、应用瓷、欣赏瓷。他的心愿是,窑火不灭。让土与火结合的艺术造福人类,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

初出茅庐,受命大任

叶宏明,福建莆田人,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硅酸盐专业。1958年,24岁的叶宏明刚刚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浙江省轻工业厅工作。第一个任务就是周恩来总理布置的:恢复龙泉青瓷,让国宝复活。他在当时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艰苦的工作,于1959年成功恢复龙泉粉青釉、梅子青釉弟窑,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庆10周年的200件龙泉花瓶、100套青瓷茶具及餐具等用瓷任务。1960年试制成功青瓷开光、青瓷堆花和高150公分的青瓷大花瓶。1963年成功烧制哥窑青瓷。1978年,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官窑仿制品成功问世。作为我国陶瓷学科的带头人之一,叶宏明先后获3项国家科技成果奖、2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际和国家金银质产品奖,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他先后主持龙泉青瓷和南宋官窑名瓷的恢复以及新产品开发,是中国恢复历史名瓷的奠基人和古陶瓷学科的带头人之一,被誉为复活国宝的名瓷大师。他的龙泉青瓷研究,获得1979年浙江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1991年国家发明三等奖;2001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0多年来他对龙泉青瓷的研究先后获省级以上9个科技奖项;此后,他的南宋官窑研究又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2002年,中组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叶宏明“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因为在恢复名瓷方面的突出成绩,叶宏明大师获颁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是建国以来浙江省首次重奖50万元的三个科技人员之一。作为全国陶瓷界获科技奖最多、获奖等级最高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叶宏明大师也是第八届、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过一系列在全国都有影响的议案和建议。如央视主播应年轻化;国家文化部和广电部二部应合并;保护民企知识产权;加强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海水淡化是我国东部济水解困之首选;让龙泉青瓷成国际名片等。

\

叶宏明教授因越窑青瓷工艺恢复和新产品开发又获2014年浙江省科技奖。

半世情缘,只为名瓷

名瓷的魅力让我们走进“叶宏明古陶瓷陈列室”。让制作工艺失传700多年的龙泉青瓷重新泛出青翠的釉色,他就是被誉为“复活国宝”的名瓷大师叶宏明。满室青瓷, 釉如美玉,色似碧波、青瓷玲珑灯……叶宏明大师介绍一件件宝贝,内心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每一道冰裂纹如何产生,釉色中氧化铁的含量多少,烧成的温度,冷却的时间……化泥为玉!叶宏明大师早已成竹在胸。但每攻克一道难关,都要经历千回百转的挫折。

在“叶宏明古陶瓷陈列室”,叶老特别拿出一尊造型优美的陶瓷苏武牧羊塑像,给我们展示讲解。在橱窗里淡青色的苏武牧羊塑像釉彩,在房间的小太阳灯下变成了深蓝色,拿到窗口的阳光下,其釉彩变成了紫色,而羊的颜色,一直为创新的白色雪花釉,令人称奇。叶老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叶国珍一起发明了在可见光范围内,用不同的光线照射,能立即呈现红、橙、绿、青、蓝或紫色变化的“变色釉瓷”,突破了两千年来瓷器不能自动变色的历史。这一发明创造,在1979年和1982年就获得了部级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叶老说,瓷器是火和土最完美的艺术结合,人类第一次利用火的威力,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性能,创造了新的物质!陶瓷,是一种日用品,也是艺术品,是一种日用与艺术结合的产品。英文的“中国”都叫China,意为瓷器。

\

98岁的翟翕武(左) 去年参观“叶宏明古陶瓷陈列室”为叶宏明题词

巧遇机缘,不辱使命

1957年,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前苏联专家回国前想要一件仰慕已久的“雪拉同”青瓷作纪念。于是,工作人员便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为这位专家找“雪拉同”,可是后来只有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看到一件,其价值连城。这位专家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中国。这时工作人员才知道龙泉青瓷原来是中国的国宝。龙泉青瓷又以哥窑和弟窑最为著名。1279年南宋王朝覆亡时,哥窑随之失传。弟窑在元明两代仍继续生产,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窑废烟灭。

1958年前苏联专家索瓷一事很快传到了周总理那里,总理立即指示: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让国宝复活。总理的指示传到杭州时,从天津大学化工系硅酸盐专业毕业的叶宏明也刚好分配到浙江省轻工业厅。为了落实周总理的指示,当时浙江省轻工业厅的厅长翟翕武带上叶宏明一头钻进了龙泉市的崇山峻岭之中。为了查找龙泉窑的配方,他们翻越了一座座山岭,寻访了一个个山村,挖掘故窑址,遍访老窑人。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终于在那些废窑址上找到了古瓷碎片。

叶宏明把这些古瓷片拿到北京、上海测试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之后,又研究出多种配方。接着又回到龙泉试烧。烧一窑大件的需要48个小时,为了防止火候偏差影响质量,叶宏明等人就轮流守候在窑旁,一守就是十几个小时,可是烧了一窑又一窑,只只产品不合格,叶宏明就是不死心,仍然坚持继续试烧。中国科学院的周仁、轻工业部的李国桢和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邓白等也都热情参与指导,就这样慢慢烧出了规律,调准了配方。

1959年国庆前夕,在翟翕武厅长的组织和领导下,在龙泉县委县政府和龙泉瓷厂广大职工的支持下,终于烧成了接近古瓷水平的龙泉弟窑粉青、梅子青的青瓷成品。接着又将成功烧制出的100多套龙泉青瓷茶具、200件青瓷花瓶全部送到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在国庆招待会上周总理就是用这些龙泉瓷茶具招待外宾。失传300年的弟窑复活了。之后,叶宏明等对弟窑的配方、烧制工艺又进一步地研究、总结、完善,1960年研制成功青瓷开光和1.5米太花瓶。

\

金丝银线官窑大盘

复活弟窑,恢复哥窑、官窑技术

弟窑试制成功,对叶宏明鼓舞极大。接着他便着手恢复哥窑。哥窑黑胎厚釉,釉面有纹片,质地比弟窑更加讲究,烧制难度也更大。当时,他们没有任何关于哥窑制作和原料配方的文字资料,只好从古瓷片入手”通过化验揣摩配方进行试烧。上千次试烧,上千次失败。1963年4月,“哥窑”——这个失传700多年的国宝被复活了。重新烧制成功的哥窑青瓷古朴典雅,晶莹滋润,釉色、纹片、造型与故宫藏品完全相同。根据对龙泉青瓷的研究成果,叶宏明等整理出《龙泉青瓷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对龙泉青瓷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书。

弟窑、哥窑相继成功恢复后,叶宏明又把眼光瞄向了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官窑。官窑的烧制技术和龙泉窑一样也早在700多年前随着南宋的灭亡而失传。官窑产品只供皇宫显贵,烧制数量严格控制,如今世上最多存有100件上下,价值连城。一件官窑古瓷往往拍卖价都要达到数千万。为了恢复官窑,叶宏明研究了大量古瓷典籍,一次又一次地对古瓷片进行化学、光谱、电子等一系列理化分析,并根据掌握的胎釉成分、显微结构、烧成温度等技术参数进行试烧。结果一次次试烧都失败了。他经过反复对照研究发现,官窑所用原料土十分考究,不同产地的土,其物理化学性能也不同,反应结果也不一样。叶宏明大师从一部旧瓷书中发现这样一句话:官窑“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原来烧制官窑瓷器关键是靠的“紫金土”,这土在哪里昵?叶宏明大师突然想到了位于杭州南部的万松岭和乌龟山,当年南宋皇帝就是在这里建造了两座官窑,并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在这里烧制瓷器。那时交通不发达,烧瓷只能就近取土,不可能到外地取,这万松岭、乌龟山一带很可能就是紫金土的产地。于是,他带着铁锹、锄头在杭州城南满山跑着寻找紫金土。也许是被叶宏明的诚心所感。一个春天的午后,他在山上突逢暴雨,就躲在一块大石头边的大树下。暴雨初歇,他看到一股赤色水流从身边的水沟流过。叶宏明脑中灵光一闪,顺着水流往山上找,终于找到了紫金土。

接下来叶宏明和叶国珍等专家又经过70多道工序的烧制,几千个数据的筛选,1978年春天完全保持了南宋官窑“釉如美玉、色似碧波”的官窑仿制品,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问世了。此后五年,他们又把配方修改了100多次,还烧出了粉青釉、莹青金丝纹片釉等官窑中的上乘珍品。经故宫博物院鉴定,新烧制的官窑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真正的国宝。后来,他们还进一步发明了变色釉瓷。

\

变色釉观音坐像

九秋风露越窑开 成功解密“秘色瓷”

“幻想千年如玉面,依稀窗后是侬颜!”叶老告诉我们,唐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瓷器,叫秘色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一首名为《秘色越器》的诗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首诗告诉我们秘色瓷产自越窑,应该是越窑的精品。根据宋代文献记载,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命令在今天浙江佘姚一带的上林湖窑场烧制一种成色极好的青釉瓷器,专供宫廷使用并入贡中原朝廷。这也是官瓷和官窑的前身。

宋代形成了五大名窑,但秘色瓷似乎没了踪影。直到1981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宝塔轰然倒塌。1987年2月,政府组织重修宝塔并着手清理塔基,同年4月,在这个1000多年前的唐代皇家寺庙宝塔的地宫里,人们不仅发现了佛教圣物佛骨舍利,而且还发现了一块石刻的供奉物帐碑。碑上明确刻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加上另一件放于地宫后室的八棱瓶,法门寺地宫共发现14件秘色瓷器物!这在瓷器研究界无异于石破天惊!

有着恢复龙泉青瓷和官窑的经验,叶老觉得作为越窑精品——“秘色瓷”之秘应该并非难以破解。2012年5月,在“御富永藏——叶宏明古陶瓷工作室”开放之际,叶老首次向外界公布一个好消息,同样产于浙江,上千年来一度成谜的秘色瓷已被成功解密。他与上虞陈鹏飞大师合作,参照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已试制出四种秘色瓷器物,并首次向公众展示。

\

叶宏明秘色瓷八棱瓶

查古书探古窑,探寻瓷器起源

我国瓷器到底发明于何时?起源于何地?这是中外陶瓷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断定是起源于北方,有人则认为起源于南方,在南方起源地问题上又有两说:一说是江西景德镇,另一说是在绍兴或温州。悠悠历史,千古之谜。

1978年,叶宏明在参与编写《中国陶瓷史》时,决心要把这个学术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再也不能为后人留下悬案。上虞卫生陶瓷厂在建厂时发掘出两条6米长的商代龙窑,这一发现使叶宏明大师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之后,考古工作者又在上虞帐子山发掘出两条东汉龙窑,长度在10米以上。他将这些古窑的瓷片进行化验,发现这些瓷片与从全国各地采集的古瓷片不同,其吸水率仅在0.5%以下。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还不能得出结论。接着,叶宏明大师在上虞市陆续发现汉代古窑址20多处,而且大多数出土的东汉瓷片釉表面玻化良好,釉和胎结合牢固,釉胎的中间层处有放射状和条束状晶体,釉面无裂纹,烧成温度均在1250℃以上,吸水率则在0.5%以下。这些因素都是真正瓷器产生所具备的条件。此外,由于上虞所产瓷土多为原生高岭土或瓷石,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高,很适合用还原焰烧成。

根据原料、成形工艺、施釉技术、烧成工艺四大因素,叶宏明大师以大量的事实、分析数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国的汉代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真正的瓷器发源时间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发源地是现在上虞市的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叶宏明大师在《文物》杂志上第一个向世人公布了这一结论,第一个刊登了瓷器的实物照片,第一个提供了陶与瓷的鉴别表,很快引起了强烈反应。中国硅酸盐学会对他的这一重大发现授予荣誉证书,中国轻工总会授予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叶宏明:官窑龙形象形贯耳瓶

解密兵马俑烧制技术 首创计算矅变薄膜公式

秦始皇陵中的大量兵马俑是怎么来的?考古界一直都没有发现过烧兵马俑的古窑。叶宏明曾在西双版纳那里作过试验。兵马俑应该是这样烧出来的。做好兵马俑陶型之后,就用木屑之类的东西把这个俑陶埋起来,再在之外用泥土封塑。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单独的窑。封塑上挖几个孔,引燃其中的木屑之类的易燃物。开始是火烧也就是慢慢地烧,烧到后来外面的封塑泥土相继剥落,火越烧越旺,温度也越来越高,兵马俑就是这样烧成的。根据叶宏明的实验,兵马俑烧成温度在800℃左右。

叶宏明大师不仅恢复了龙泉青瓷和南宋官窑以及越窑秘色瓷,发明了变色釉、雪花釉和微孔艺术釉,而且对黑釉中的矅变、油滴和兔毫,也有较深的研究(详见《河北陶瓷》1982年第1期);尤其是在研究矅变釉时,了解到矅变釉在烧制冷却时,需多阶段进行保温,特别是烧制温度冷却到三百度以下时,还需进行保温。他还利用光学原理,进行数学推导,首创出计算矅变薄膜的公式,根据矅变薄膜的厚度,等于光的波长除去二倍的折射率,则d=λ。÷2n 。公式中d为矅变薄膜厚度,λ。为波长,n为折射率,可由油浸法测得。根据这一公式,可准确计算出万分之一毫米左右的薄膜厚度。

为瓷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虽已古稀之年,但叶老仍在为瓷操心。叶老说,对陶瓷制品来说,瓷质是它的躯体,艺术是它的灵魂,二者缺一,就没有生命力。他在浙江树人大学成立了陶瓷研究所,希望培养更多的陶瓷人才,普及陶瓷文化,让艺术瓷日用化,让日用瓷艺术化,让更多的人懂得瓷、应用瓷、欣赏瓷。他的心愿是,窑火不灭。让土与火结合的艺术造福人类,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

“叶宏明在古陶瓷陈列室”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qjwb.com.cn/ent/2014/0902/76876.shtml

上一条:杭州金融网:“市长杯”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火热进行

下一条:浙江教育报:“100小时”志愿服务见证成长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