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天天学】人心都有绿意——易培基与中国植树节

发布日期:2021-03-12 点击数:
作者:|编辑:曾晓江

又到“3·12”植树节,自然会想起曾大张旗鼓地推行中国植树节的易培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不忘易培基于植树的努力,除了是对先贤表达一份敬意外,也是为激起人们心中那份绿意。

1. 转了一圈,书生当部长

说起易培基,可谓话长。

他本是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时做了民国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的秘书。1913年“二次革命”时对黎元洪倒向袁世凯不满,便一走了之,回到湖南做起了教书先生。在一师做国文教师时,毛泽东成了他的学生。后来,师生俩在“驱张”运动中又成为战友。正是这一运动,让师生俩成为湖南的政治新星,而老师则成为重登督军宝座的谭延闿的铁杆,身兼省府秘书长、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一师校长要职。谭延闿被赵恒惕“逼宫”走人后不久,易培基在湖南立足不住,也南走广东,和他的老长官一样,进入孙中山的革命阵营。

几经辗转,到了1927年“4·12”。做过一师教务长、“五四”运动时北京火烧赵家楼的点火者、上海江湾立达学园主持人匡互生,在上海创办劳动大学。易培基经国民党元老、校董事李石曾的推荐,被国民政府任为该校校长。

从此,易培基依靠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等,成为国民政府官僚。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时,蒋介石重新上台。一段时间后,易培基的“主人”谭延闿做了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他也“入阁”,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行政院农矿部长。

那时,农林未分家,易培基这个书生与植树造林结缘。

2. 植树造林,中山的倡导

当时的植树造林活动,虽然有着“客观需要”,但政治色彩颇浓——纪念孙中山。

孙中山是提议我国设立植树节的第一人。闹革命期间,他跑东洋,下西洋,见多识广。他看到人家国家的森林植被很好,也就萌发了在国内倡导植树的想法。1894年,从美国学成归国的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求树畜”。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计划。1924年,他在广州一次演讲中强调:我们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断植树造林,而且要造大规模的森林。此外,他还在许多著作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亲自植树。在广东中山市的故居院子里,生长着一棵已满百岁的檀香山酸豆树。据说这是1883年,年仅18岁的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亲手栽种的。

正因为这样,1912年5月,中央政府设立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

1915年7月,虽然在“野”,孙中山利用他的影响力,向当时的北洋政府提议设立植树节。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和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这是拍摄于民国12年(1923年)广州国民政府植树的照片)

3. 植树节,浓重的政治色彩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国进入了相对的稳定期。

1928年3月1日,国民党中执会议决定,于孙中山逝世日(3月12日)在全国各地举行植树活动。

这年3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逝世3周年,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首届植树仪式。国民党要员与南京各界代表数万人齐至尚未竣工的中山陵谒陵,然后至中山林举行植树典礼:读总理遗嘱后,由主席报告,各代表致词。李烈钧代表国民政府致词,称植树之意义是为奉行总理遗教,既可纪念总理,又可勉励同志,开辟富源,利国利民。词毕,唱纪念歌,蒋介石等政要亲手植树。

接着,国民政府将每年3月12日正式定为全国植树节。如此,易培基执掌的农矿部得负责抓落实了。易培基本来对孙中山很尊敬,对孙中山植树造林的遗训自然很遵从。1929年2月9日,他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这个《条例》共16条,其中规定,“各省应于每年三月十二日总理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及造林运动”;“举行植树式时,各机关长官职员,各学校师生及地方各团体民众,均应一律参加,躬亲栽植”。并规定所需经费应由各级政府承担。

当时规定植树仪式程序是:“一,奏乐;二,全体起立;三,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行最敬礼;四,主席躬读总理遗嘱;五,静默三分钟;六,主席报告开会宗旨;七,演说;八,唱植树歌;九,呼口号;十,摄影;十一,散会。”其目的在于加强参与者对孙中山符号的共同记忆,产生“全场悲壮热烈”。

学者如此评价说,“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改为植树节,使其合而为一,既为纪念日增添了新的内容,又丰富了植树节的文化内涵……透过植树实践,为宣传孙中山开拓新的场域,动员民众参与,从而扩大纪念日的社会影响,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4. 易培基,发起“造林运动宣传周”

易培基推行植树节可谓不遗余力。1930年2月,他以农林部的名义向行政院及国民政府呈文,提议自3月9日——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其理由是,北方地区的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因此除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则在节前后一周内举行。接着,该部又公布了《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让全国照办。这个大纲共7条,其中要求:“地方长官领导各机关职员、地方民众,植树郊外……唱造林歌及国父逝世纪念歌……公映造林教育电影”;规定的标语口号有“孙中山精神不死”,“要想总理精神不死,我们一定要让树活”等等。

易培基对植树节的推行颇有成效:各地每到3·12,都会举行仪式。各地的宣传更是五花八门——试看上海《申报》在一个植树节的宣传:特别加印的一份“植树特刊”,特刊向读者说明了植树的意义、常识和方法,标明当天市政府举行植树典礼的地点,也就是当时的大木桥路与东庙桥路之间。特刊还登载了专门为植树节谱写的歌曲《上海的植树节》。歌词是:“树木少,地方枯燥,风雨不顺不调,糟!我们这大上海,烟包煤裹,生趣萧条。改造!大家来改造!人行道,空地学校,栽种许多树苗,好!将来的大上海,千树万树,叶茂花娇,真好!风景真正好!”

由于规定在植树节所造之林命名为“中山林”、“中山纪念林”,有人统计到1949年时全国共有几百处,其中湖南就有长沙、会同、衡阳、汉寿4处。

5. 人生、事业,都是灰暗的结局

民国时代的植树节虽然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各项礼节规范也非常齐全,但植得隆重,管得稀松,加之连年战乱,自然灾害不断,民众和土地没有任何休养生息的时机,易培基所倡导的植树造林难达目的。

而且许多地方政府“政治挂帅”,让这节成了一个“政治躯壳”。有人如此说:“典礼日之植树,完全无经营保护计划;植树后,绝不过问,一任其荣枯。质言之,植树完全是一种仪式,恰如有清一代郊祭焉。”1949年植树节,我省《桃源民报》载文坦陈:“植树节规定以来,迄今已历三十余年。而实际总是纪念植树节是一回事,植树造林又是一回事,二者判若两途,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国民党组织把植树节仪式弄成了政治动员,在现场设临时办事处,动员民众加入国民党。

易培基的命运也像他钟情的植树节一样——灰暗的结局。在激烈的政治倾轧中,他不仅丢掉了官职,而且还蒙冤故宫盗宝案中。1937年9月,在上海租界中躲避官司的易培基,因积愤新旧病同发,含冤逝世,终年57岁。直到几十年后,当事人才把其中真像道出,给易培基洗清恶名。

6. 1979年,邓小平倡议新中国植树节

令易培基没有想的是,他的学生毛泽东在主政中国后,于1956年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真正把“植树节”落实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上一条:【党史天天学】中加建交过程中的特鲁多

下一条:“情系树人——王家扬先生追思会”在我校举行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
XML 地图